![]() |
![]() |
扶困、扶智、扶愛心 |
作者: 來源: 日期:2019/11/11 9:23:26 人氣:46 |
“士當弘毅,扶貧道遠。讓貧困學子有學上、上好學,我責無旁貸。”這是柏江同志寫在筆記本上的話。 自2010年以來,他堅持“扶困、扶智、扶愛心”的幫扶理念,堅持“精準發(fā)現(xiàn)、精準突破、精準規(guī)劃”的務實作風,一心撲在貧困孩子的幫扶路上,吸引多個愛心團隊,為通江貧困學子脫貧擺渡,幫助他們走出自卑、立志成才。 “柏江叔叔有辦法”是他的口頭禪,也是他的名片。 “柏江叔叔有辦法”更是貧困孩子無助時的念想和依靠。 通江,國家級貧困縣,革命老區(qū),交通閉塞,經(jīng)濟十分落后。 2007年初夏,時任涪陽小學校長的柏江在家訪路上被年近六旬的付宗朝大叔攔住,他塞給柏江一封信后便淚眼朦朧:因為貧窮,侄兒陳富強的父親外出務工,一去不返,杳無音訊;母親被逼無奈,將孩子丟給自己一走了之,而自己家有老小,本就十分困難。小富強馬上就要上一年級了,現(xiàn)根本無力供其上學,懇求柏校長幫幫孩子。 老人的淚水讓他心如刀絞,當即表態(tài):“老人家,放心,孩子到時候來上學就是了?!彪S即,他對工作所屬轄區(qū)適齡兒童進行了排查走訪,這一排查,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有50余名學生在享受了國家相關(guān)資助政策后家庭都十分困難。 他暗下決心:絕不能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!從此,柏江便踏上了漫長的教育幫扶之路。 柏江和“山音計劃”發(fā)起人張忠柱一起走訪貧困學生 柏江,男,42歲,四川巴中人,中共黨員,高級教師,現(xiàn)為巴中市通江縣第二小學黨支部書記、校長,“四川好人”、四川省“崗位學雷鋒敬業(yè)標兵”、巴中市“德育工作先進個人”,通江縣“十佳校長”、“優(yōu)秀校長”、“優(yōu)秀教育工作者”、“十大最美通江青年”。 他先后聯(lián)系“王晞權(quán)獎學金”、“仁德慈善基金”和“春夏秋冬”愛心團隊,對通江縣貧困學子進行對口幫扶,并協(xié)助感恩回饋社會的貧困學子建立“山音計劃”愛心組織。 他是大巴山里的硬漢子:一肩挑著學校的發(fā)展,一肩挑著貧困學子的命運與前途,常常睡不著覺,頭發(fā)把把地掉,忍受著萎縮性胃炎的折磨,親人心疼,同事著急,可他就一句“沒事,我身子骨硬”。 他是教育戰(zhàn)線上的精英:涪陽小學、民勝小學曾在他的帶領(lǐng)下,均成為全縣農(nóng)村小學的樣板。 他是扶貧攻堅中的榜樣:十幾年如一日,幫助貧困學子走進大學,走上工作崗位,走出貧困泥潭,走出人生精彩! 柏江將愛心款送到貧困學生家中 通江地理位置偏遠,生存條件較為惡劣,經(jīng)濟發(fā)展滯后,自然災害頻發(fā),是秦巴山連片貧困地區(qū)的核心區(qū)域,農(nóng)業(yè)人口占比78%,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(fā)工作重點縣,脫貧難度大,貧困學生多。全縣524個村,被認定的貧困村有157個,目前仍有35個貧困村未退出,6574戶貧困戶21675個貧困人口未脫貧。要確保每一個貧困孩子都能有學上、上好學,難度大,困難多。 “柏校長,我是馮明登,報名費不足……” “叔叔,還有二十分鐘成績就出來了,我有點兒緊張?!?/span> “柏叔叔,我和妹妹每月都要生活費,婆婆湊不了那么多……” “柏叔叔,你什么時候來我家?” …… “孩子,不急,叔叔有辦法。” 柏江的手機號碼是通江貧困學子的求助熱線。 “讓通江的每一個貧困學子都能順利完成學業(yè),用知識去改變命運!”這是柏江越來越堅定的信念。 為了能快速、精準發(fā)現(xiàn)貧困生,柏江利用一切盡可能利用的機會讓同事、朋友了解他所做的事,了解他的夢想,自愿成為他的“眼睛”。 貧困生的信息越來越多,烈日里,暴雨中,他不停奔走……急需幫助的孩子不斷增加,資金缺口巨大,他徹夜難眠!偶然間,他遇見了正準備撤離通江之旅的“王晞權(quán)獎學金”愛心團隊志愿者。 “你們不能走,通江真正的貧困孩子在農(nóng)村!”他真情講述了那些貧困孩子的故事。愛心團隊留下來了,愛的陽光至今溫暖著幾百個孩子的心。 柏江看到了希望,他要尋找更多的愛心團隊來通江,來了解、幫助那些可憐的孩子。在他的感召下,四個愛心團隊先后成為他的堅強后盾,柏江的信心更足了。 其實,幫扶貧困學子最難的不只是資金,還有就是如何精準突破他們長期以來因貧困導致的自卑、自棄、仇視、厭世等心理壁壘。 柏江與受助學生陳建春 陳建春,通江縣煙溪鄉(xiāng)印山坪村陳子書的養(yǎng)子,4歲時其養(yǎng)父因病去世,就只得由養(yǎng)父的父母代養(yǎng),險些再遭遺棄。 柏江發(fā)現(xiàn)時,他剛進通江實驗中學讀高一。他的遭遇讓他仇視社會,不相信任何人,不相信愛。經(jīng)驗豐富的柏江只簡單地關(guān)心了幾句,便心情沉重地離開了。 一周后,柏江又去,還是難以交流。 第三次,第四次…… 又一個周末,家訪回城后的柏江來不及洗掉滿身泥濘就跑到學校去看他,而陳建春只“嗯”了一聲便轉(zhuǎn)身離開了。 他有些失望,沒想到幾分鐘后,陳建春竟回來了,還給他買了一瓶礦泉水和一封餅干!柏江的心里一熱,眼里竟有了淚花…… 孩子默默拿出幾本厚厚的日記給他看:一天只吃一頓飯,晚上躲在被窩里啃冷饅頭;回家步行,襪子常常被磨破的血泡浸濕,靠喝涼水飽肚子;養(yǎng)父忌日,他半夜起來燒本子紙祭奠…… “人非人,家非家,物非物,夜夜五更哭,世間總無奈?!弊肿秩绲?,刀刀割腸! 柏江哽咽了,他緊緊地抱著這個可憐的大男孩,一句話也說不出來。 陳建春十幾年來的千愁萬恨就在他寬闊的臂膀里瞬間融化。 事后,柏江找到學校將該生納入國家資助范疇,并積極爭取愛心人士幫扶。陳建春學費、生活費都不愁了,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。他喜歡音樂,柏江就鼓勵他大膽去追求自己的夢,“有困難不要怕,柏江叔叔有辦法。” 2015年,他順利考上了阿壩師范學院音樂系。開學時,柏江親自給他封了2000元的紅包,還鼓勵他在大學里自立自強。 第二學期開學,柏江再次給他紅包時,他謝絕了:“把錢留給那些更需要的孩子吧,我在寒假打工賺夠了學費和生活費,我可以自立了!” 對那些家庭極度貧困的孩子,柏江的關(guān)心更是無微不至。 馮明登,通江縣廣納鎮(zhèn)段家壩村人,母親聾啞,父親智障,家里沒有廁所和澡堂,豬圈與廚房僅用幾張木板相隔,臭氣熏天。但孩子成績優(yōu)異,初中畢業(yè)被通江中學錄取。他從來沒有進過城,也沒有換洗衣服。報名那天,柏江親自開車去把他接到學校入學報名,并與學校校長商談, 將其納入普高學費減免范和助學金資助范圍。。 飯桌上,孩子很拘謹。細心的柏江拍著他的肩膀說:“明登,你看這些肉剩了多可惜,慢慢吃,吃完才好。”看著孩子一口氣吃完三盤肉,柏江的心里五味雜陳。 從此,柏江就叮囑在通江中學教書的妻子聶艷,時不時給他燉些肉帶去。馮明登的生活有了溫暖,有了依靠,學習更加努力了。 2018年,他順利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大學。同時,作為精準扶貧戶,馮明登的家庭條件在黨和政府的關(guān)懷下也得到了極大改善。 當然,不是每一個貧困學子都能考上大學,那又咋辦? 柏江就為他們精準規(guī)劃。 張忠柱,通江縣民勝鎮(zhèn)黎明村人,父親患癌去世,母親意外死亡。高二時飽受親人離世痛苦的他,再也承受不了來自生活和心理的壓力,他想要一份養(yǎng)活自己的工作! 柏江開始四處奔走,求助愛心團隊。 2012年4月,他被推薦進入加納共和國國家商城集團五金批發(fā)公司,現(xiàn)升職于集團旗下一家公司,擔任高級助理。 “回報社會,傳遞愛心”。張忠柱一直記得柏叔叔的話。工作的第二年,他就在異鄉(xiāng)發(fā)起了資助通江貧困學子的“山音計劃”,還主動將每月工資捐出一部分。在他的帶動下,該組織成員已近50人,先后資助貧困學子50余名。 “反哺家鄉(xiāng),助力貧困學子,我會終身堅持?!睆堉抑缡钦f。 對于特別優(yōu)秀的貧困學子,柏江更是用心良苦。 陳玉皎,女,通江縣長坪鄉(xiāng)東坡村人,孤兒,與有腿疾的奶奶一起生活。孩子成績優(yōu)異,綜合素質(zhì)好。為了方便照顧,柏江便主動將她帶到自己身邊,安排在離自己最近的民勝中學就讀,還將殘疾奶奶安排在學校食堂工作。周末,學校就是婆孫倆的家;月末,柏江就開車送她們到車站,并全額支付交通費用……如今的陳玉皎已成為一名品學兼優(yōu)的“明星”! 柏江與貧困學子的感人故事天天在上演。 柏江與通江縣愛心志愿者一起慰問受助學生 10余年來,他個人驅(qū)車100000多公里,徒步10000余公里,犧牲大部分休息時間,走遍通江縣400多個村,家訪1000余名貧困學子,資助學生600余名,累計金額600多萬。僅2018年,他的愛心團隊投入人數(shù)就達60余人,受助學子237人,總金額627200元,為學校建設捐資300000元,為貧困學子捐贈手套、圍巾等500套。期間,母親病危、女兒上大學、妻子臨產(chǎn)都沒能讓他停下腳步…… 有人說:“老柏啊,你看你頭發(fā)都快掉光了,圖個啥?”柏江淡淡一笑:“就圖個心里踏實?!?/span> 為了這個“踏實”,柏江在這條路上一直堅定地走著,從一個人的孤獨到一群人的繁華……其“三扶、三精準”的幫扶經(jīng)驗被省、市、縣多家媒體報道。 作為教育者,他心里裝著貧困孩子,更裝著全部的適齡的孩子。柏江帶領(lǐng)他的教師團隊創(chuàng)建了“一清、二查、三建、四嚴、五保”“五步工作法”做實控輟保學工作,確保轄區(qū)內(nèi)適齡孩子全部入學,建立了村社“控輟保學微信群”,對學生入學情況實行動態(tài)監(jiān)控,對各村學生的安全管理因村施策;通過“一書、一函、一平臺”宣傳教育惠民政策、落實教育惠民政策,確保學生不因貧困輟學一人;同時他創(chuàng)新機制不斷提升教師師德素養(yǎng),提高課堂教學質(zhì)量,因生施策,因材施教,確保學生不因厭學而輟學一人。 百江匯流終成海,貧困學子當揚帆! 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。”這就是對柏江最真實的寫照。 |